当最后一本图书归位,当整齐的书架在灯光下舒展成知识的星河,南昌职业大学香樟校区图书馆(香樟馆)的图书分类上架排架工程,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。这不是普通的体力劳作,而是一场35万册典籍的“文化迁徙”,一段值得载入学校史册的奋斗传奇。今天,我们循着汗水的印记,重温那些从打捆到排架的动人瞬间。
一、打捆下架:给每本书系上“迁徙的行囊”
工程的起点,是堆积如山的待迁移图书。35万册纸质图书中,有20万要从原存放地——凤凰馆“整装待发”,它们是人文学院、健康学院、数智学院科产教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,每一本都要经过核对、捆扎、编号,如同给即将远行的“知识使者”系上专属行囊。
图书档案党支部的党员们率先援手,带着“分类要细、捆扎要牢”的标准,蹲在书架间逐本清点;图书馆职工们则拿出“绣花功夫”,用绳子将图书按类别打捆编号,确保运输中不散不乱。“每本书都有脾气,得温柔待它”,一位老馆员的话,道出了大家对典籍的珍视。
二、搬运迁徙:众人接力架起“书山之路”
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运输上架难上难”——这句话,道尽了搬运和分类上架的艰辛,但难不倒齐心攻坚的南职图书馆人!图书档案党支部、机关二支部的党员们冲锋在前,扛起最重的书箱,用肩膀丈量“为师生服务”的距离。
清晨7点,天刚蒙蒙亮,图书馆职工就和教官队的同学们集合完毕。手挽手传递书箱的身影,成了清晨校园最靓丽的风景。
汗水浸湿了党员的党徽,模糊了学生的迷彩服,但没有人停下脚步——因为大家知道,这些书里藏着5500名学子的求知梦。一箱箱图书从凤凰馆运到香樟馆,这场“接力赛”里,每个参与者都是”知识的搬运工”。
三、分类分拣:高温里理出“知识的脉络”
搬运结束,更严峻的考验来了——给35万册图书“对号入座”。按照《中图法》进行学科专业分类,将分散的一本本图书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。工作人员要将图书按照类目逐级细分,直至按索书号(图书的身份证)排序,这是个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精细活儿。
开始一类一类地将图书分类排序,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!前几日雨天的凉爽转瞬即逝,三伏天气里,没有空调的车间温度飙升,像个大蒸笼。师生们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滴在地板上又很快蒸发。
图书馆职工们左手扶书,右手核对编号,汗水模糊视线了就用袖子一抹;学生则蹲在地上,将散落的图书按类目归整。蒸笼般的分拣车间,图书馆职工和学子们个个汗流满面,但没有人喊苦——因为书架上的空缺,正等着这些图书去填充。
四、上架排架:让每本书找到“永恒的坐标”
当分好类的图书被摆上书架,当一排排书脊组成整齐的“知识长城”,这场工程终于迎来了最动人的时刻。35万册主馆图书按“藏、借、阅一体化”原则布局,“人在书中、书在人旁”,让师生最大限度地亲近图书、触摸知识;三个学院资料室的1.7万册专业书籍,则精准对接学科设置,成为教学科研的"近邻"。
排架时,则以方便师生检索和阅读为出发点,连书架间距都反复调整,只为让师生取书更便捷。“现在看着这些书,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家”,一位参与全程的馆员笑着说。
五、暖心瞬间:酷暑里的关怀,是最好的“清凉剂”
高温下的坚守,牵动着学校领导的心。黄恩平副校长、张会副主席冒着酷暑前来慰问,涂庆华副校长、吴丁毅校长、章跃进理事长也相继来到现场,带来清凉饮品和鼓励话语。大家辛苦了!这简单的五个字,让汗流浃背的师生们倍感慰籍、充满力量。
“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,如期完成任务!”这是师生们的共同誓言,也成了工程顺利竣工的“加速器”。
如今,香樟馆已整装待发:35万册纸质图书静候翻阅,130万册电子图书24小时待命。两校区通借通还、尽量延长开放时间,正让“知识无界”照进现实。
从党员干部到普通职工,从教官队到学生,这场工程里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但有日复一日的坚持;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,但有汗水浸透的衣衫。他们用汗水浇灌出“不怕苦、不怕累”的精神之花,让香樟馆的书架不仅承载着书籍的重量,更托举着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希望。正是这些平凡的付出,筑起了“南职人”的精气神。
向所有参与者致敬——是你们的双手,让香樟馆的书架有了温度;是你们的汗水,让知识的星河更加璀璨!
上一页:心系搬迁第一线 高温慰问鼓干劲——涂庆华副校长到香樟校区图书馆视察慰问 |
下一页:没有了 |
南昌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5004836号-1